天机八字阁
弘扬传统文化,破除封建迷信
倡导科学理念,促进社会和谐

七政四余——星盘推步用制术理推太阳行度

时间 : 2025-08-19   | 最后更新:2025-08-19 作者:天机八字阁

在使用Moira排星命盘时会遇到星盘选择问题。其星盘主要分两大类:郑式星案制也叫赤道制恒星制。即采用天赤道来观测星体,其28宿恒固定不移,位于天赤坐标上。中华赤道制恒星制采用周天365.25度(时间长度)并非360度(几何角度)。另一个是黄道制,即采用黄道面来观测星体。中国自古就是以赤道坐标为基础的,而西洋采用黄道制。

我们不能简单的就说用哪个制,因为两个制的使用牵涉到两种星命论命体系的根本术理。我们古人认为阴阳五行生万物,天地间的阴阳和五行是有实象的。阴阳就是太阴和太阳。此处太阴不仅仅指月亮而是主要指北极帝星(以北斗为标记)。五行即五星。满天星斗以28宿为代表围绕北极星旋转,形成天球赤道坐标,古人以此为“天经”这表明古人早就认识到宇宙中的星星是围绕北极为中心旋转的。赤道以28宿为一周天,记做365.25度。这个数值实际上是太阳恒星回归周期,古人称“天周”或“周天”现代天文称为“太阳恒星年”。恒星年是以遥远的恒星(如天球上固定的点比如28宿)为参照物的地球运动周期。从地球上观测,以太阳和某一个恒星在同一位置上为起点,当观测到太阳再回到这个位置时所需的时间。恒星年长度是365日6小时9分10秒,或365.25636日。赤道周天配以十二辰次(星纪,玄枵等)分割赤道为十二宫,以此对应地球的经纬度形成建立起固定的地理分野联系(完整的分野是李淳风在前人基础上归纳建立的)。我们的“钟表时间”其实就是恒星时间,全世界的时区分割就是十二辰次的全球分野。

五星围绕太阳运转,古人描述为“太阳乃五星之精”,形成黄道,古人也明了太阳系也是围绕北极旋转的。古人以黄道为“地纬”。太阳从上一次的冬至到这一年的冬至回归周期古人称为“岁周”,现代天文称为“回归年”,目前这个周期是这个时间是365日5小时48分46秒,或365.242199174日。太阳回归周期与恒星周期之间的差异就是“岁差”,恒星年比太阳年要长20分24秒。

西方以黄道为主去推命,它就把黄道分割十二宫(宝瓶,双鱼之类),中国从赤道出发。所以赤道坐标的十二辰次(星纪,玄枵等)不是黄道坐标的十二宫(摩羯,宝瓶),它们是两个宫位制两个圈。其实西洋黄道回归制就是我们传统的24山概念。如果你用中国星命七政四余,必须用赤道恒星制,28宿十二次恒定不动,动的是太阳系黄道十二宫。如果你用西洋占星黄道回归制,那么太阳系黄道十二宫恒定不动,移动的是28宿十二次。还有一种黄道恒星制类似赤道恒星制区别只是28宿是直接从黄道测量的。有些人用七政四余但是采用黄道制就是用了不同的尺度,张冠李戴,就是乱了纲纪。

一经一纬,天经地纬组成矩阵,万物都在这个矩阵中运行。太阳和北极星就是天象中的一阴一阳,一雌一雄,一经一纬,一个地方诸侯,一个一国之君,他们共同影响着小小地球的万物生长,但是帝为至尊,因此古人以赤道为主黄道为辅,两者合论。

如何结合经纬?古人采用了把赤道28宿十二次投影到黄道上,其实它就相当于是现在的地球经纬度定位。这个坐标体系建立后就是恒定的尺子,一个矩阵。每个坐标点上万物轮回变化起起落落但是坐标位置不变,这就是星命中的赤道恒星制。这种根据28宿赤道宿度转换成黄经度数的方法古人称为“变黄道术”,它不是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黄经,而是一种“拟黄经”。所以再次强调中国十二辰次(星纪,玄枵等)不等于西洋黄道十二宫(摩羯,宝瓶)。

为什么要变赤道为黄道而不是直接从黄道测量去28宿?

从上述几何模型不难理解,其实“拟黄经”是一种黄赤结合坐标。古人所谓“五星为纬,28为经”“一经一纬义不穷”就是这个道理,这是一种及其巧妙的方法,通过这样的设置就把“阴阳”相应在术数上具体化了,如果你从黄道测量28宿那么只有阳而无阴,西方占星就是没有阴阳概念的。这种赤黄的度数转换计算是受到岁差影响的,表现在黄道宿度宽窄会有盈缩变化,但是其与十二宫的对应关系是设定为恒定不变,即东方永远是青龙,西方永远是白虎,具体怎么计算大家自己去看资料。所以说七政四余是以恒定的天赤道为背景去观察太阳系的变动。自李淳风历法中首次给出28宿黄道值后,其后历法都提供更新的28宿“拟黄道”宿度。有了这个坐标,那么就可以来推算十一曜黄道行度了。

我们先来探讨星命中的推太阳行度。太阳行黄道,所以太阳行度推步其实就是历法中“黄道日度算法”有两种方法,一是历法采用的精确计算一种是民间采用的约法。

1、历法算法

历法上用太阳24节气位于28宿的宿度来推算太阳行度。一般步骤是:

1)计算出太阳在冬至时刻的赤道宿度

2)再利用黄赤道差算法,计算出太阳在冬至时刻相应的黄道宿度

3)然后计算太阳在24定气时刻的黄道宿度

4)根据太阳每日的定行速(实际行速)即日缠表,即可得到任意给定时刻太阳的黄道宿度(拟黄经度数,以下不再复述)。

唐以前古人历法中会给出太阳在24节气中的赤道宿度,此做法首见于三统历。此法先算出冬至时太阳的赤道宿度(历法中称为冬至加时赤道日躔宿度)然后加上太阳24节气行度常数:365.25÷24=15.21875,就可以计算出冬至后每节气的太阳赤道宿度。由于岁差原因,不同历法给出的24节气宿度不同。

计算24节气赤道宿度做法一直持续到李淳风的《麟德历》,此后各家历法基本没有再给出这样的表格,因为李淳风推出了28宿拟黄道度数,所以求得冬至日赤道宿度后就可以直接求算冬至点的黄道宿度。

在采用岁差的历法中,通常有两种方式来计算冬至点的赤道日度。一种令上元时刻太阳位于冬至点,并且已知其所在之赤道宿度,此数作为常数在历法中给出,通常为赤道虚宿中的某个度数。例如《大衍历》上元冬至点在赤道虚宿1度,从此起算。另一种是《崇天历》算法以岁差乘距所求年。到了《授时历》由于取消了上元积年,它的历元(1280年)冬至点距离赤道虚宿6度,于是在《大衍历》算法上增加一个常数“周应”来计算。

根据上面“拟黄经”模型,太阳居于黄道上,此时拟黄经=真黄经,所以用28宿拟黄道度数可以推算任意日太阳黄道行度。历法中又称为“冬至加时黄道日躔宿度”。

“黄道宿”表示冬至点所在黄道之宿的起点。x表示所求年“冬至加时赤道日躔宿度”。只要给出了黄赤道差h(x)。于是x-h(x)度即为所求年冬至时刻太阳的黄道宿度。这个黄赤道差在《授时历》前都是线性函数到了《授时历》是利用“弧矢割圆术”算出“黄赤道率”表来计算的。其赤道积度、黄道积度、黄道率、赤道率,都可以根据所求年“冬至加时赤道日度”的数值,在“黄赤道率”表中查到。以后基本中国历法都遵从《授时历》算法直到清朝改西洋历法。星命在中国清朝以前一直是采用这种28星宿拟黄道宿度,而西方是一直采用28宿黄道宿度直接来标记的(不分阴阳),清朝采用西法,两者坐标体系有根本不同,因此星命自清朝开始产生了分裂,古诀很多无法应用了,学习星命需要注意。

七政四余——星盘推步用制术理推太阳行度

2、使用太阳行度约法

对于民间星命家来讲是通过如下步骤:

1)把历法中的太阳黄道日躔宿度编撰成“太阳行度歌诀”来运用的

2)然后根据太阳在24定气时刻的行度盈缩改正(三辰通载中提供了太阳盈缩值)

3)根据太阳每日的平行速(不是实际行速)一日一度,即可得到任意给定时刻太阳的近似黄道宿度。

在明代刊布的《张果星宗》中提供了太陽行度歌诀如下:

· 立春虚一起,雨水危九求。

· 惊蛰室六度,春分壁三游。

· 清明奎九下,谷雨娄六留。

· 立夏胃八边,小满昴八收。

· 芒种毕十一,夏至参九头。

· 小暑井十三,大暑井念九。

· 立秋柳十度,处暑张五有。

· 白露翼二立,秋分翼十七。

· 寒露轸十三,霜降角十及。

· 立冬氐二行,小雪房二至。

· 大雪尾六临,冬至箕四逼。

· 小寒斗十连,大寒斗二直。

立春虛一起,雨水危九求,驚蟄室六度,春分壁三遊,清明奎九下,穀雨婁六留,立夏胃八邊,小滿昴八收,芒種畢十一,至參九頭,小暑井十三,大暑井念九,立秋柳十度,處暑張五有,白露翼二立,秋分翼十七,寒露軫十三,霜降角十及,立冬氐二行,小雪房二至,大雪尾六臨,冬至箕四逼,小寒斗十連,大寒牛二直。

我们知道明朝使用《大统历》,其历元为洪武17年,即公元1384年,查得其年立春1384-1-2708::22分,Moria采用恒星制,太阳入虚0度56’,入玄枵(子)宫宝瓶座9度50’。

这里看出来Moria使用度数方面的问题了。Moria使用360角度制,是属于60进制,所以排出来的角度数必须要转换成365.25古度值(10进制)!转换过程分为两步:

a)大家可以用excel制作两者的转换,算法就是取整求余数,再乘以权重即可。例如Moria经度表为118°30′17″:假设源数据在A1,我们在B1输入=INT(A1)+INT(MOD(A1,1)*100)/60+MOD(MOD(A1,1)*100,1)*100/3600结果就转换成10进制下的118.50度。

b)通过比例系数365.25/360=1.0145转换成古度

上述角度转换成古度如下

计算结果表明的确是立春时候入虚一度。而在同样明代万民英编撰的《星学大成》里也有“太阳行度法歌”:

立春虚四度 雨水危十 求驚蟄室九度 春分壁六遊 清明奎十一 榖雨婁九留

立夏胃十一 小滿昴十 收芒種畢十四 夏至井一頭 小暑井十八 大暑井初秋

立秋柳十二 處暑張十 週白露翼五度 秋分排軫遊 寒露軫十八 霜降角十二

立冬氐五度 小雪房五 時大雪尾火九 冬至箕六依 小寒斗十三 大寒牛五遲

七政四余——星盘推步用制术理推太阳行度

万氏注了一句“我朝立法多在虚一度”。表明万是知道这首歌诀采用的是明朝以前的太阳黄道宿度位置,如果你要使用是要根据岁差调整的。按照72年退1度来计算的话,得出3*72=216年前,那个时候是公元1384-216=1168年,也就是南宋隆庆年间。就是说这段太阳行度口诀是依照那时候的天象情况编撰的。

我们来看那时候的立春星盘,Moria太阳在虚3度60分,玄枵(子)14度60分。转成古度日下

转换后证明太阳的确入虚四度,入子宫摩羯玄枵中度多,符合歌诀所述。通过上述计算验证了《星学大成》书中太阳行度歌诀是基于南宋时期历法来编制的。《星学大成》前面是集成琴堂流派的歌诀,而根据琴堂派的传承记载,上述传承历史中可知枯木禅师得一行之星命书于史弥远(1164年—1233年)手中,正好符合此段歌诀的适应时代,因此可以佐证琴堂流派的确从唐一行以后秘传在密宗之中直到南宋由枯木再次发扬。

民间还有简法计算太阳行度诀云:正月太阳在子,二月在亥,一月一移,依次数之。此诀记载于南宋年间的《五行精纪》中。

明白了太阳24节气行度的原理,你应该知道口诀所谓“正月太阳在子”是指立春建寅月,日躔在玄枵(子)宫。不要认为凡是正月都在子宫。例如后唐明宗四年930年正月十四日雨水。你在计算太阳行度的时候可不能认为正月太阳到玄枵,而实际上太阳进入了诹訾初度。

这个口诀也被《道藏十八飞星斗数》记载。可见传说十八飞星是五代时期陈抟所创的确很可能。此约法现在还能使用。我们来看2016年2月4日立春,太阳在女宿,玄枵1度。

《星平会海》也有类似太阳行度诗

太阳行度不虚行,大寒五日子相迎。(以大寒为初一,初五到达子宫)

雨水五日居亥上,春分初七戌分明。

谷雨九晨临酉位,小满十日便过申。

夏至九晨归未上,大暑八日午运行。

处暑当加九日巳,秋分十一始来辰。

霜降十三乌出卯,小雪十二始居寅。

冬至八日来丑位,十二宫中不暂停。

附带探讨个问题,采用此约法碰到闰月怎么行宫?历来学星命特别是紫微斗数的人对此有不少争议。如果只是从文字上来解是无效的,我们得明白星命必须符合天象。看示例2014年有农历闰九月,我们分别看九月与闰九月的太阳行度。此时霜降,太阳没有过宫只入辰宫16古度,要行十五日后才入卯宫。可以看出一直要到闰九月十五日才入卯宫。所以斗数中关于闰月怎么行宫的问题曾有古书云“闰月十五日前在上月,十五日后在下月”就是此意也。星命的问题必须用行度来检验。

这个约法口诀对于琴堂派来讲够用了,但是果老派则不行。这就是果老命度派与琴堂宫主派的最大不同,果老受到当时历法精度制约远比琴堂派要大,如果没有24节气太阳行度表,太阳盈缩度表就根本无法立命度,而且所得到所谓“精确”太阳行度还是与实际行度有差。所以论命无需一味追求“精度”,那些迷信果老派“行星精度”能够提高“论命准度”的都是不动脑子的人。

尧典四仲星蕴含的术数奥秘

根据学者们研究《尧典》的最早写本可能在商代已完成。《尚书·多誓》称,“惟殷先人,有典有册。”“典”是古典,“册”是商代的时文,前者当指《左传·昭十二年》所说的“《三坟》、《五典》”之类,《尚书序》称,“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尧典》(含《舜典》)应是五典中的“唐虞之书”。尧帝曾任命羲和氏四臣在二分二至那天观测星象,以敬授民时。《尧典》有关此事有具体记载。《尧典》的鸟、火、虚、昴四星,一般解释为“昏中星”。“大火”和“鸟”其实是十二次,“虚昴”是28宿。《夏小正》经文“五月初昏大火中”,《传》曰“:大火者,心也。心中,种黍菽糜时也。”此与《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相符合,证明“星火”是夏历五月(仲夏)的昏中星。戴震推断《夏小正》所记五月星象与《尧典》所记“时之相去未远也”,并进一步推证《夏小正》的时代与《尧典》的时代相距不远。所谓“昏中”即“昏而正中”,指昏时恒星位于天空的正南方,此时恒星到达所能升起的最高位置,俗称“当头星”。

四仲星是用来观象授时的。古人通过地平圭表测影长来确定至日,但是如果要确定至日日在宿度,还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尧典时代采用昏旦中星法。所谓昏旦中星法是在昏、旦时刻测出当时上中天的恒星赤经,由此接比例推算出夜半时刻上中天的经线,则与之差半周天(接中国古度,即差182度)的方向即太阳赤经。太阳所在宿度推算公式描述如下:

日在宿度=昏中星度-昏中距;或者

日在宿度=旦中星度+明中距

这种方法的运用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配合“盖天说”的周天28宿距度-石氏星经;二要知道昏明时刻,这牵涉到一日百刻的刻漏计时制度,以及对“昏”“旦”的定义。圭影和刻漏的算法都牵涉到一个共同根数-太阳视赤纬(太阳时角),它牵涉到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

圆NESW表地平面上的四方点,ZPNS为子午圈。Z为天顶,P为北赤极,圆GWF表示赤道,A表示处于地平线上的太阳,h表示此时的太阳时角,圆HAD表示太A的周日平行圈,δ=AB表示太阳A的赤纬。C点为平旦时刻或者昏时,弧CD表示昏明距中度,H表示夜半。晷影与太阳的赤纬有关,刻漏与日出时刻太阳时角h有关。

圭影和刻漏既然牵涉到地平坐标和赤道坐标,那么我们就应该知道《尧典》四仲星是基于“盖天说”体系的28宿来描述的。我们往往认为“浑天说”优于“盖天说”,其实是我们的误解。古人其实从两个不同角度来描述的,“盖天说”是从地平角度来讲的,就是地理地方的概念,而“浑天说”是从星天角度来讲的,两者是天星和地理,互相结合,互相配合,并非非此即彼的关系。《尧典》“盖天说”体系的28宿采用的是汉代以前的“古度”,其源于“石氏星经”,而“浑天说”的28宿体系源于“甘氏星经”,如果大家能够明白天星和地理的区别那么就能理解为何有两种星经的存在。

既然圭表测影长同地平体系的“盖天说”是紧密结合的,因此采用“盖天说”的28宿度是很正常的。如盖天说的《周髀算经》记载二十八宿距度测量方法,所举例“牵牛八度”就是地平经差,所以二十八宿古度属于盖天说地平系统坐标。

注意,在《黄帝内经》里云“虚张为经,房昴为纬”可见采用的是石氏星系,而在甘氏体系中星张二宿位置是互换的。后人往往只知道甘氏星系,而认为内经记载错误,例如唐初的杨上善在《黄帝内经太素》对此段话的评论是:“经云‘虚张为经’者错矣,南方七宿星为中也。”他认为夏至点是在星宿而不是张宿。

根据学者研究,汉代以前的昏旦定义类似于现代的天文昏蒙影的定义,是一种盖天说的地平体系。汉代以前以“日出前三刻为明,日落后三刻为昏”,(这里又看到了古人对“三”的运用,另一个运用是“三分损益”定律吕)。汉代后一直采用“日出前二刻半为明,日落后二刻半为昏”。

根据尧所在时代是公元前2300左右,邵雍云:甲辰元年,唐虞继位。甲辰元年即公元前2375年。用Moira星历推算那时候冬至日太阳在虚8度左右(此拟黄道宿度非赤道宿度),基本在虚危之间。玄空风水历代相传“唐虞天正,夜半子正,日躔虚九,此虚危之间”因此这个时段可以确认。

在纬书《尚书·考灵耀》中记载了古六历中《殷历》关于求“昏明中距”的地平方法,略述如下:取“昼夜三十六顷”,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顷,加三旁”;冬至“求昏中者,取六顷,加三旁”;并可推知春秋分“求昏中者”必定为“取九顷,加三旁”。由此可知“昼夜三十六顷”相当于现代天球生标系中的时角日周天360°,每一顷合今10°,化为365又1/4度制则每一顷合10又14/96度。36顷制可以看做是具有中国特色的360°制。冬至“取六顷”指冬至半昼孤为60°,夏至“取十二频”指夏至孤半昼孤为120°,春秋分半昼孤90°。

根据《考灵曜》记载“冬至日出(地平圭表)辰位,日入(地平圭表)申位。”

如果比照《考灵曜》中规定冬至取六顷的话,冬至昏中距为(6/36+3/100)x365.25度=71度。根据其昏明中距验算值与现代天文学方法计算得出的半昼弧理论値相比较,其冬至昏明中距小于半昼弧理论値3度,则此刻太阳还未落下无法观察的,因此古藉考灵耀记载有误,无法自洽。

那么冬至日昏刻取为申后三刻的话,即取七顷加三旁(午正到申共计75度)。那么有(7/36+3/100)x365.25度=81.97度。根据尧代日在虚危之间,那么以地平28宿度来讲冬至日在虚14度,那么昏中星度=33(虚14的积度)+81.97=115积度,刚好落入胃昴之间,与尧典“日短星昴,以正仲冬”正好吻合。根据冬至日在虚14度,那么根据太阳行度夏至日在张3度(石氏古宿度,甘氏为星宿)。

夏至则“日出于寅,入于戌”。

夏至求昏中者,取十二顷,加三旁,为午正到戌共计120度,为12顷,则有(12/36十3/100)x365.25度=132度。张3度的积度为215,加132.71得348,夏至昏中星入斗,不合尧典“日永星火,以正仲夏”。大火之次包含氐房心三宿,因此要符合“日永星火”的话必然还是取七顷加三旁,即张3度的积度215+81.97=297,入氐宿9度,属于大火之次,合尧典“日永星火”之说。因此可以确定,夏至昏中星是计算得到的,因为这个昏中距太阳还未落山无法观察。

根据冬至日在虚14度,根据太阳行度91.31度,春分日在昴宿9度。

如果根据春秋分,取九顷加三旁,则昏明中距为(9/36+3/100)x365.25度=102度来计算的话,春分昏中星=昴宿积度124+102=226积度,可以说刚入星宿(225积度),如果允许计算误差的话,可以认为合尧典“日中星鸟,以殷仲春”(星鸟即张宿,“主春者,张昏中,可以种稷”)。因此春分的昏中星可以认为是测量出来的。

尧典秋分昏中也是计算得到的,以秋分日躔房1度推得秋分昏中为306积度+82=388积度,入虚4度,符合尧典“宵中星虚,以殷仲秋”。综合所述尧典四仲星除了冬至日,春分的日躔和昏中是实测的,其他都是推算得出的,所以历来学者希望以实际星象复验四仲星发现都是不能自洽的。

尧典的论述之所以称为“典”,它传承的是一种天地的术数规则。它表明有一种规律是以天星28宿所定(即天之五运六气),它不随真太阳时变动(真太阳时就是圭表所测的太阳出入时刻。两者只有在冬至时刻会合)。所以你会看到同样古老的《黄帝内经》中以房至毕为昼50刻,昴至心为夜50刻,人体气血每日固定从平旦寅时开始行周身50周,昼夜各25周50刻,这就是人体生物节律,它上映天时,是万古不易的。人之所以到不同的时区去需要倒时差,是因为气血要适应转换后的时区(时区是根据子午线定义,平均划分的恒星时区,不是真太阳时)。

学术数一定要有阴阳概念,北极是天一生水,为阴却行阳道(顺行且五运相克),太阳是地二生火,为阳却行阴道(逆行且五运相生)。玄空之所以称为雌雄就是因为它们不能只以阴阳来描述,而是必须用阴阳相应来描述。以北极划分的天赤道是五运六气的运行范围,静而守位,万古不易。以太阳划分的黄道是五星(五行)运行的范围,随时而迁,变动不拘。以不变应万变,守常而知变,是处理宇宙万象的正确方法,知道这个道理,那些提出算命要用变动不拘的真太阳时的“大师”们岂不谬之甚也。

(文章来自网络整理)

上篇姓名测试命运 五行八字计算下篇

最新文章

2025年08月
19
农历 闰六月廿六
乙巳年【蛇年】
甲申月 庚申日

最新更新

12星座性格特点分析 准的吓人

张良紫微斗数 张良 紫砂?

塔罗测试我的宿命正缘

床头朝什么方向是正确的风水是迷信吗

观音像碎了是吉还是凶 玉观音断头有什么预兆

看相算命大全图解婚姻

属鸡的八字

吕祖灵签46签解签

风水进门五不见 这几种千万不要乱摆 很容易出事

民间算命

指纹算命

手相查询

痣相图解

生男生女

眼皮跳测吉凶

喷嚏预测

配对
配对
配对
配对
查询
生日密码